二〇一四年以来,贵州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在加强扶贫民生领域监督执纪问责中,共追回并返还群众六千六百余万元。图为盘州市柏果镇岩头寨村开展“案说民生”群众会,现场向群众返还被侵占的款物。(贵州省纪委供图)
一名村支书长期欺压百姓、贪污扶贫资金未被及时发现和查处,安顺市平坝区相关党委、纪委、职能部门全部被倒查追责,包括8名县乡领导干部在内的17人因管党治党不力受到党纪政纪处分。这名村支书被开除党籍,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对胆敢向扶贫资金财物‘动奶酪’的严惩不贷,对护不好‘扶贫奶酪’的也要严肃问责。”贵州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夏红民多次明确要求,坚持抓惩治和抓责任相统一,以违纪必查和失责必问的鲜明态度护民生、促脱贫。
锻造“拍蝇”尖兵 持续重拳整治
“我看起来不对头,就向民生监督组告他。”得知自己申请的危房改造补助款被开着奥迪车的村干部侵占时,江口县太平镇梵净山村67岁的孤寡老人刘福恩第一时间拨通了“民生监督卡”上的监督电话。太平镇民生监督组迅速行动,查清村干部违纪事实,将补助款交还刘福恩。拿着失而复得的补助款,老人激动地流下了泪水。
民心所盼,执纪所向。2014年以来,贵州纪检监察机关积极回应群众关切,紧紧围绕脱贫攻坚政治大局强化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探索创新基层纪检监察体制机制,着力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最后一公里”精准发力。
通过整合乡镇纪委和县直派驻机构力量,贵州以乡镇(街道)为单元组建了直接由县纪委领导的1458个民生监督组,从顶层设计上创新组织机构、管理体制和职能定位,有效破解了过去基层纪委力量薄弱、职能发散、同级监督难等问题。省市县纪委分层组织对全省所有民生监督组组长和民生监督组成员开展培训,建立起一支敢监督、能监督、会监督的常设“拍蝇”尖兵。
同时,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擦亮监督探头。以开展专项整治为抓手,每年由省级层面统一部署,省市县乡四级联动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对信贷扶贫、危房改造、农村低保等十多个问题突出的领域分批分类开展拉网式排查,深挖细查问题线索。建立区域协作办案、交叉办案和提级办案机制。开展“访村寨、重监督、助攻坚”专项行动,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领导和干部下沉到基层进村入户开展监督检查,对“村霸”“寨霸”和乡村干部侵占扶贫资金等问题进行大起底、大督查、大整治。
“去年每个民生监督组平均查办案件8.3件,较好地做到了把问题解决在基层。”省纪委第七纪检监察室主任刘立一介绍,一系列举措使基层监督执纪工作提质增效,释放出显著监督活力。2014年至2017年8月,全省民生监督组共立案35751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33571人,移送司法机关1668人。
今年8月,省纪委制定《关于在扶贫领域开展“护民生、促脱贫”监督执纪问责专项行动的工作方案》,部署在2017年至2020年,以14个深度贫困县、20个极贫乡镇和2760个深度贫困村为重点,接续深入推进扶贫领域整治铸廉,为决胜脱贫攻坚提供更加坚实的纪律保障。
夯实“两个责任” 消除监督盲区
上半年,省纪委通报了9起民生领域落实“两个责任”不力被问责的典型问题。玉屏县扶贫办发生严重腐败窝案,涉及党员干部11人,该县县委书记和县长被组织约谈,分管扶贫开发工作的副县长受到党内警告处分及组织调整,扶贫办前后两任纪检组长分别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和留党察看一年及行政降级处分。
用铁的纪律保障脱贫攻坚,必须督促各级党委、纪委和职能部门都扛起责任,保证扶贫政策、项目、资金精准落地。
“职责范围内的每一个扶贫项目、每一笔扶贫资金,过了你这里,你就负有不可推卸的监督监管责任,绝不能只是当个‘二传手’,否则就是不负责,出了问题就要拿你来问责。”今年8月,夏红民到省扶贫办调研,并召开省直10个扶贫领域职能部门参加的监督执纪问责工作座谈会,面对面向10个单位党组书记、纪检组长谈责任、交任务,要求省一级带头抓,全面打通自上而下的监督监管通道。
针对少数市县党委抓脱贫攻坚力度不够、举措不实的情况,省纪委派出专项督查组,对去年全省扶贫开发工作考核靠后的市、县开展监督检查,着力发现和纠正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搞数字脱贫、表面文章等行为,督促处理一批弄虚作假、作风不实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
强化全省民生监督工作统筹督导,省纪委建立民生监督工作数据通报制度,定期对各市(州)民生监督组发现问题、立案、党纪政纪处分数等指标进行排序通报,每年召开现场会、推进会,持续传导责任压力,以示范引领推动工作。
针对一些纪检机关工作主动性、针对性不强,今年6月至9月,省纪委常委会逐一分片分析研判各市(州)政治生态,对扶贫领域存在的问题一一“把脉开方”。每季度分地区、分领域开展信访举报形势分析,着重梳理扶贫民生领域问题线索,逐件交办督办,做到件件有着落。
同时,坚持尽职免责、失职追责,以问责倒逼“两个责任”落实。今年以来,全省共有755名党员领导干部因扶贫领域问题被问责。
推进源头治理 修复政治生态
在2016年召开的全省民生监督工作会上,省纪委专门安排省工商局和省扶贫办党组主要负责人在大会上发言,省工商局就扶持微企资金专项监察发现问题开展整改的情况作了发言。这是省纪委着力推动主管部门强化扶贫项目资金监管治理的又一举措。
既以监督执纪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又深化成果运用,探索治本之策。省纪委定期对民生监督执纪审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形成分析报告报省委、省政府。对农危改、扶持微企、家电下乡等专项监察发现的问题和根源进行深入剖析,提出工作建议,形成分析报告呈报省委、省政府。省委、省政府将报告全文印发至县级党委政府,督促各级党委政府开展自查整改。省纪委针对发现的突出问题,约谈了省直相关职能部门党组负责同志。
针对工作中发现的系统性、制度性问题,2014年以来,贵州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通过向有关部门下达纪律检查和监察建议书、约谈地方或部门党政负责人等方式,督促有关职能部门建章立制、堵塞漏洞,建好民生项目资金的“防护墙”。推动主管部门建立起民生资金电子公示查询和监管平台、扶贫项目精准化电子监控平台等监管载体。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还以查处的案件为反面教材,通过召开警示教育大会、常态化通报曝光典型案件等形式,持续强化警示震慑,达到查处一案、警醒一片的目的。水城县在30个乡镇同步召开民生资金现场返还会,将民生监督组追回的450万元违纪款逐一返还给群众,并现场开展警示教育,1899户村民高兴地领回了补助款。
民生监督工作开展以来,共返还群众被侵占的资金6630.97万元。被侵占的款物回到口袋里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看到权力不断被关进“笼子”,身边的干部作风好转,政治生态不断净化,感受到公平公正是更重要的获得感。
贵州省委、省政府督查室组织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全省受访群众对当地乡村两级干部工作作风评价越来越好。其中,总体评价“好”的比例最高的2个市(州),恰恰是开展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最好的市(州)。(本报记者 吴远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