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有光是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他早年研读经济学,后进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和他年轻时当过“陪聊”的经历密不可分。
1945年8月,当时还在新华银行工作的周有光被派往美国纽约工作。当时,自己的老领导何廉在普林斯顿大学做客座教授。于是,周有光经常去何廉那里聊天喝茶。巧合的是,何廉刚好和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成为同事,就这样,周有光也有幸和爱因斯坦结识。
一天,何廉告知周有光,爱因斯坦的空闲时间非常多,想要找一个人陪他聊天。他问周有光愿不愿意担任这一角色?周有光异常兴奋,心想能和大科学家面对面聊天,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满口答应下来。就这样,周有光做了爱因斯坦的“陪聊”。
起初,周有光觉得和爱因斯坦聊天一定是件很轻松的事。不过他很快发现,对方对自己的话题好像一点也不感兴趣,没说两句话,便沉默不语,不是坐在那里发呆,就是闭目养神,弄得气氛非常尴尬。尽管如此,周有光还是不想放过这个机会,他打算尽可能多说些爱因斯坦感兴趣的话题来加深感情。
几天后,两人又坐在了一起。这次,还没等周有光开口,爱因斯坦先说了起来:“我能明白你心里的想法,你不用刻意没话找话。虽然我在和你聊天,但我脑子里并没有闲着,可你,看起来却在白白浪费时间。我想告诉你一句话:人的差异就在业余,每个人的业余时间很长,通过业余时间的学习,完全能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
爱因斯坦的话,令周有光恍然大悟:自己把聊天当成了一种消遣,而爱因斯坦却在聊天时思考问题。从那以后,周有光将全部的业余时间用在学习上,他开始用一种速记符号记录几种不同的中国方言。除此之外,他买了许多字母学的书开始自学。就这样,利用业余时间搞语言文字研究的周有光,最终成为真正的专业人士,并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
一个人的成功不取决于他的天赋和才华,而取决于他对业余时间的“斤斤计较”,学会利用好业余时间,人生的旅程一定会一帆风顺。(姚秦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