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为国牺牲者教育国民,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惯常做法。各国都重视并采取这样一种教育方式,是由精神与价值观建设的规律决定的。首先,主流精神和核心价值观不同于流行文化、消费文化,后者可以自然传播,而前者则是需要理性支持,需要主流社会作出有效的主动行为。其次,节日和仪式更能聚焦大众的目光,更能引起广泛关注,且便于营造氛围,强化其效能。最后,上升到法的高度便具有了强制性,也就是将柔性引导转变成刚性引导和约束,更能产生教化和强化作用。
在今天的中国,迫切需要探索有效张扬高尚精神的方式方法和载体。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建设,至少需要循两条路径,一个是弄清我们从哪里来,我们的精神基础奠基于何处,另一个是我们将走向哪里,需要开拓何种新的精神力量之源。就前者来讲,从革命先烈那里寻找精神力量,这是最便捷的路径。就后者来说,中国正走在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科学的价值坐标系和精神大厦建设,必须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从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创造中,寻找精神因子和标定物。我们从中挖掘出越深刻的思想,就越能找到前进的路径和力量支撑。让历史告诉未来,这是一个民族成长道路上的必然选择。
一种精神能不能产生、确立起来,要看它的意义和价值能不能满足这个时代的要求,满足了就有价值。雨花英烈精神至少起了三个作用。第一个作用就是引领社会。实现中国梦,需要中国精神,中国精神里面最突出的就是信仰,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之后第一次在中央讲话就是强调共产主义信仰,在河北的民主生活会上又强调共产主义信仰就是共产党员精神中的钙。第二个作用是追寻。我们从哪来?共产党为什么胜利?它不就是那个时代的政治生态下的精神世界吗?我们一定要搞清楚自己从哪儿来,厘清本源,不能自己虚无了自己。第三个作用是明晰或者是诠释。今天,马克思主义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解决信仰问题,就是要重新诠释它到底是什么,这个时代的共产主义是什么。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信仰就能建立在自觉基础之上。
——节选自公方彬《以英烈精神激励中国前行》《政治信仰是雨花英烈精神的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