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血脉相连,人间情义相通。乡情、亲情永远是无法割舍的人间至爱。意料之外的一次造访,冥冥之中的一份机缘,酷暑里、骄阳下,在一片湿热和灼烈的煎熬炙烤中,来到了这峰峦如聚、王气沛然的长安古城。
这里,对于大汉王朝的缔造者刘邦而言,是他人生和事业的至高点,更是中华盛世的新起点。自此而后,“文景之治”、汉武雄风由此激扬开来,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第一个煌煌盛世喷薄而出,璀璨了历史、惊艳了世界。
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由此登场,擎起巍巍大汉。张骞凿空西域,由此出发,开启千年不绝、生机蓬勃的丝绸之路。苏武出使匈奴,由此出发,持节云中,牧羊北海,十九年的心血肝胆把“节义”二字写在千秋历史、万古洪荒……
“帝国双璧”卫青、霍去病由此出发,北却匈奴,七战七捷。那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成为兵家名言,如今依然是那样的气壮山河、荡气回肠。
一个“汉”字,拥有了人类文明史上一个最伟大的历史承载。一个民族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一种文化有了一个共同的徽标。
关中三秦大地,黄土高原上八百里秦川,曾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天府之国,曾经是中华权力版图的千年高地。长安,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是天下豪杰龙争虎斗的名利场,群雄逐鹿虎啸鹰扬的角力场。
张良有言:“关中左肴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固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
大汉初立,豁达大度、善用人谋的刘邦察纳雅言、从善如流,毅然选择被山带河,四塞为固的关中奠都。汉高祖刘邦下令于渭河以南、秦兴乐宫的基础上重修宫殿,命名为长乐宫;太祖三年(前200年)又命萧何建造未央宫,同年由栎阳城迁都至此。因地处长安乡,故命名为长安城。
直至汉武帝时期,经过近百年的兴建,长安城规模始具。真正实现了娄敬所谓“案秦之故地,此亦扼天下之吭而拊其背也。”在西汉210年的历史中,长安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是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繁盛一时。未央宫在城的西南隅,又称西宫,为皇帝朝会之所。西汉的十几位皇帝均在此临朝听政。隋唐时,未央宫被划入隋大兴城和唐长安城的禁苑。
作为大汉中枢,丝路起点的汉长安城,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际大都会和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城,与古罗马城东西相对,遥相呼应。也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长的都城,是汉民族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中心。据悉,汉长安城遗址是我国迄今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遗迹最为丰富、文化含量最高的都城遗址。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国家级”大遗址。2014年6月22日,跻身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大汉王朝熔铸大汉精神、凝聚民族正气的《大风歌》依旧响遏行云横碧落,冠绝千古映人寰。
煌煌盛汉,岂甘蛰伏在历史的一隅,借《史记》栖身,为《汉书》开场。大汉王朝作为一个时代,永远地告别了历史的舞台,但泱泱汉风,一如滔滔黄河,滚滚向前,磅礴不息,依旧是那样的端正朗润、大气恢弘,粗犷豪放、激越雄强。他,依旧是一个民族的精神高标,一份永远让后人仰之弥高,敬之愈深的文化高地。
如今,踏上这片曾经雄视天下、威震八荒的王朝中枢,帝国心脏。驻足在皇城的制高点未央宫遗址上,感受大汉骄阳,品味盛唐烈日,喜看四海归一,呼唤八方风来。不由得心雄气壮,视野疏朗,步履也变得沉重而端庄。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龙首塬上,南眺秦岭、北瞰渭河。目尽八极,心游万仞,我们小心翼翼地沿着铁丝网铺设的金街御道,踏着一个王朝的脉搏和心跳,仔细谛听来自历史深处的跫音。生怕稍一失足,唐突的脚步惊扰另一个世界的伟人清梦。
遥想当年,沛县三千子弟生死相随,肝胆相照,用热血和生命开基建国、定国安邦。在沛县,高祖还乡,置酒沛宫,宴请乡亲父老,感念生养之恩,封沛县为汤沐邑,世世免赋税徭役。击筑而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唱出了安不忘危、乐不忘忧的家国情怀。
苍天圣地之间,黄土高原之上。抚摸着这段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斑驳的残缺古城墙。隐约间,依稀可见,清晰可闻,陆贾、贾谊、司马迁、董仲舒、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大汉群英次第登场,联袂而来,绝尘而去。紫袍玉带、白马红缨,男儿到此真豪杰。
长安,无疑得名于长治久安之义,寄托着最本真,也是最执着的愿望。同时,也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每一个中国人的天人长安的生活理想和价值追求。遭治不避其任,遇乱不为苟存。芸芸众生、茫茫山河,无不为为一方土地祈愿风调雨顺,无不为一方百姓祈愿天朗气清。
乾坤朗朗,天风浩浩。三万里江山纵横,两千载岁月峥嵘。浓缩成脚下的这一方让人血脉贲张、心潮澎湃、壮志腾涌的精神高地。(季忠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