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今年是南京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京老地名”成功申遗10周年,而南京老地名准备申报省级非遗。
近年来,南京十分重视对老地名的保护,多措并举发挥老地名传承历史文化的“基因”作用,如将老地名用于公交车站、道路、街道、大型公共建筑物的命名,设立“老地名文化墙”,将一批非遗老地名做成标识碑立于街头,碑上刻有简图和释文,等等,这些举措帮助市民了解自己的城市,激发对老地名的认知与热爱,让老地名所承载的历史文化熠熠生辉。
有人曾说“老地名是留在大地上的历史,是文化传承的基因,是一座城市的渊源,是现代人纾解乡愁与情怀的寄托”,但近几十年来城市发展“天翻地覆”,因忽视对老地名的保护,城市含有历史文化信息的老地名的“退位”成为普遍现象,如南京消失的老地名达1900多个,北京、广州、上海等城市也都存在这些问题。
地名文化是城市独特风景线,城市是历史的“塑像”,老地名是城市文化的“血脉”,保护老地名就是让城市文化“血脉”充满活力,源源不断地向未来岁月流淌,从而使独特的城市文化生生不息。
老地名还是城市的记忆。其记忆功能主要表现于两方面,一是激活市民对自己悠久历史家园的“寻根”与热爱,二是加深外地人对这个城市的了解和向往。现代人对一座城市的认识,首先是通过旅游“触景生情”的,城市厚重的历史文化往往成为吸引游人的第一要素。在城市古老历史构件中,博物馆、古迹堪称是硬件,而老地名就是软件,共同组成博大精深的城市历史。老地名是城市独特文化的符号,几乎每座城市都有着“一枝独秀”的文化特色,老地名俯拾即是,遍地开花,恰恰是对这种独特文化的传承,是提高城市知名度,增添城市魅力最好的“化妆品”。
笔者了解到,国内一些城市已启动地名保护法律程序,如北京实施老胡同地名文化保护;南京颁布《南京市地名管理条例》,在全社会开展挖掘、整理、寻找、保护老地名活动。
立法防止老地名丢失,以及老地名入非遗都十分必要,但保护老地名的最好方式是让它“复活”,根植于百姓心中,真正融入市民生活中,如果只是在档案馆里保护,老地名的生机活力就会锐减,时间久了必然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让老地名“活”起来,用于街道、小区、马路、公交车站的命名,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这是强化记忆的最佳选择,如此一来,老地名才能历久弥新。(尹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