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核的初衷是通过绩效评价,提升工作效率,推动工作落实。为避免标准空泛化、结论公式化,考核需要详实、量化的数据和表格来佐证。然而,近日有媒体报道,部分地区考核“表格繁冗”,使基层党员干部把大量时间、精力耗在“精准填表”上。
据媒体报道,一位驻村第一书记吐槽:扶贫工作中,各类登记表、调查表、明细表、记录表雪片般飞来,“5+2”“白加黑”都难招架,最多时一天就填了48份。相关部门对表格的要求也是一变再变,自己干了不少“回头工”,实际效果还不好。这样的结果,恐怕与考核初衷是相悖的。
浩瀚的“表海”,源头在哪里?一方面,部分职能部门对基层情况不了解,却又思想懒惰,不愿深入下去摸实底、察实情,动辄发表格、要材料。另一方面,政出多门、不通不联,“你收你的,我要我的”,原本利用已有的基础数据就能生成的信息,原本填一次就能入网共享的信息,都要基层重复填写。中央提出要精准施策,但像这等造出“表海”给基层,显然是在执行中变味了。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单位往往要面对多个上级职能部门,每个职能部门看似下的文不多、要的表格不多,可汇集在一起,基层压力就大了。我们常说,基层是利民惠民的终端,许多方针政策、方案规划要靠基层来落实,也只有落实到基层才能取得实效。可一旦基层党员干部忙于搞“精准填表”,忙于做“表格”文章,不仅许多工作会浮在表面,甚至会助长“玩数字游戏”的歪风邪气。
过多过滥、繁冗重复的“精准填表”看似严谨细致,实则是形式主义。基层花了大把时间填写的表格、材料,有的上级职能部门收到后,却只是简单点卯便束之高阁,事该怎么办还怎么办,使其完全成为应付检查、对上交代的形式主义“摆件”。试问,这样的忙碌除了捆住基层手脚,对于抓工作有几分助力?这样的考评除了分散基层精力,对于促落实有几分成效?
文书益烦,政事益缓。把基层干部从繁冗的“表格工作”中解放出来,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对一些表格和数据,该共享的共享、能合并的合并、能精简的精简,充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搭建“大数据”平台,整合资源、并肩协同。同时提高考评准度、办事效率,多一些走访核查、数据比对等措施,既“耳闻”又“目见”,既“睁开眼”又“迈开腿”。如此一来,基层就能降压减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落实政策、创造性开展工作上。(邓佑标)